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谭小芳
领域: 企业战略  市场营销  运营管理  领导艺术 
地点: 北京 西城
签名: 谭老师助理:13733187876
官网www.jungle.org.cn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12896
  • 博客访问:73711214

专家文章

难得糊涂的领导艺术 2012-07-04

难得糊涂的领导艺术
文/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

 

前言:

活得糊涂的人,容易幸福;活得太清醒的人,容易烦恼。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,凡事太过较真,烦恼无处不在;而糊涂的人,不知如何计较,虽然简单粗糙,却因此觅得人生的大境界。我们喜欢仰慕着别人的幸福。乍一回首,却发现自己也被别人仰望着、羡慕着。只是,你的幸福,常在别人眼里,却不在自己心里。

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(www.tanxiaofang.com)老师认为,一个卓越的领导者,懂得更圆融的应对方式,不会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,而会避开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,为自己找到绝佳的出口。应对进退之时,懂得以巧妙的迂回战术避实就虚,把对方变为自己的助力,正是聪明人获得胜利的关键。

德国人“松散仔细”的任务态度为世界所推崇,德国人洗衣服时,用几洗衣粉必定要用小勺去量,并且将不同温度洗濯请求的衣物严厉地分批次洗濯。假如某项任务的操纵规程请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,德国野生人相对不会只拧11圈。

固然,“仔细”是一个优良的品德,也是值得倡导的一种任务作风。但在我们中国来说,假如事事仔细,不懂得拐弯抹角,不懂得伪装懵懂,反而常常会将一些事情越弄越糟,特地是作为一个指导来说,没有一点罕见懵懂的聪慧,生怕很难将任务做好。大概这也是中国的一种“国情”吧。

比如说,当上司向指导汇报某件事情时,有些指导等对方一启齿立即就说“这件事我曾经晓得了”中国人很希奇,他们听到的常常不是指导“曾经晓得这件事了”,而是“你不要再糜费我的工夫了”;还有一些指导在和上司说话时常常会问这样一句话:“还有什么事吗?”这句话更糟,由于上司听到这句话的反映能够是“你很忙,我该当走了”、“你对我的话不感爱好”等等,后果他们有事也说没事了。如此以来,你的上司当前再也不会向你汇报什么任务了。所以聪慧的指导总是喜爱伪装懵懂,晓得的装作不晓得,看见的装作没看见,会做的装作不会做,由于这样他的上司就会为他提供更多的消息,勤奋做更多的事情。

懵懂不是愚笨,而是大聪慧,是指导者高明的处事技巧和用人手腕。指导者“懵懂”一点,这样不只易与同寅相处,而且便于本人指导的集团更具有亲和力。特地是在看待下级时,必定要对那些有关小节、有关大局,不是准绳性的过失和缺乏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多装懵懂,这样反而会遭到下级保护、下级拥护。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会晓得什么时分该当把“真”字讲成“直八”了。
偶尔装糊涂,才会有前途

在这四个字中,板桥先生表达的是一种对时政的愤恨、不满,颇有无可奈何的心态,但在社交圈中,“难得糊涂”却有极实用的价值。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,几乎人人都希望能在某方面超越别人,令别人刮目相看,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。因此,领导者在与客户交往时,如果不“糊涂”一点,那在言谈举止中就很容易触怒对方,惹对方生气,甚至引出不必要的麻烦。以下就是几个“糊涂”的重点:

清代书画家、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,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“难得糊涂”与“吃亏是福”这两副。据说,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。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,流连忘返,天黑了,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。

屋主为一儒雅老翁,自命“糊涂老人”,出语不俗。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,石质细腻,镂刻精良,郑板桥十分叹赏。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。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,便题写了“难得糊涂”四字,用了“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”的方印。

因砚台地,尚有许多空白,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。老人便写了“得美石难,得顽石尤难,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。美于中,顽于外,藏野人之庐,不入宝贵之门也。”他用了一块方印,印上的字是“院试第一,乡试第二,殿试第三。”板桥一看大惊,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。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,见砚背上还有空隙,便也补写了一段话:“聪明难,糊涂尤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著,退一步,当下安心,非图后来报也。”

谭小芳老师指出,对自己的才能与成就“念念不忘”,总是将成就挂在嘴边,老是说些“我曾经……”、“我已经……”、“我是……的人”,容易使对方心生反感。特别是对熟识的人这样说,对方就会认为你太爱炫耀自己,总是故意显出高人一等,容易因此招来对方的忌恨,甚至会故意刁难你。

人人都有一些敏感的“禁忌”,因此当碰到“禁区”时,都要“糊涂”一点,该忘记的就要忘记,不要在无意中刺痛对方敏感的神经。譬如,如果你曾帮助过某人,那别在他面前提起此事,不然,他会产生“你是不是要我报恩”的想法,心中必然不快。

如果你知道对方在工作中或生活上犯过错,那么更要装糊涂,不要主动去问他这件事,否则只会让他觉得你是在揭他伤疤,即便你是出于关心,他也无法感受你的好意。如果你已知道对方遭遇不幸,也不要故意出于同情的原因去安慰他,说不定他认为你是幸灾乐祸。

在下属尴尬时要“糊涂”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下属有时难免有犯错的时候,如果该下属一贯自身要求严格,主观上亦无犯错的愿望,偶有无原则性小错,领导者则不必过分在意,稍加点拨即可,甚至可忽略不问;如犯错者对错误陷于自责和痛苦之中,领导者还要给予适当的疏导和抚慰;对某些下属某些无伤大雅的不好习惯,尤其对少数由于性格因素导致行为怪异者,更要予以宽容。在下属处于窘迫处境时,领导者稍加“糊涂”,不仅能有效消除其精神负担,还可以使下属感到温暖,更好地纠正不足。

谭小芳老师指出,在矛盾可能激化时要糊涂。有诸多矛盾之所以最后失控,导致严重后果,多是矛盾双方不能审时度势理性处理的结果。作为领导者,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,始终要保持冷静,把握矛盾走向,审慎走好每一步。如果问题一时难以解决,且有明显激化趋势,就不要步步紧逼。如无特殊情况,可放一放、冷一冷,即使是原则问题,也不可操之过急,期望一蹴而就;对一时根本无法弄清是非曲直,又无碍大局的矛盾,也可以“糊涂”点,不要急于摆平,待到时机适宜之时再予以化解。

在有人无恶意冒犯时要“糊涂”。领导者作为普通的社会人,肯定有着诸多同自己有特殊情缘的交往者,他们可能不怎么顾及领导者的身份,如长辈可能会将其视为晚辈,同学可能会将其视为好友。作为领导者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换。

领导者重任在肩,大多掌握着某一单位和所辖地区的命运,自然需要精明。但领导工作千头万绪,不可能做到事事都精明,有些事情还是需要“糊涂”一些的。到底哪些事情应该精明,哪些事情需要“糊涂”,以笔者拙见,领导者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精明和“糊涂”。一是大事精明小事“糊涂”。

领导者是抓大事的,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和原则性,有鲜明的立场,有清晰的工作思路,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精明。小事上“糊涂”,不是说领导对小事都漠不关心,而是说一些具体的工作,凡是已经决策过的、职责明确的,要实行层次领导,放手让下属去干,尽量少干预;对一些诸如“走路谁在前,讲话谁在先,照相谁在中”一类无碍大局的小事情,则能“糊涂”就“糊涂”。

不然,如果领导头脑不清醒,该精明的不精明,该“糊涂”的不“糊涂”,工作事无巨细,芝麻、西瓜一起抓,到头来丢了芝麻、摔了西瓜,稀里糊涂地走错了路、办错了事,那损失可就大了。二是心里精明面上“糊涂”。这里说的心里精明就是心中有数。任何一位领导,尤其是单位主官,不论职务高低、权力大小,都是某一单位或部门的当家人,当家人就要管全家的事。

在工作中,你是领导,而在生活中,你只是个普通人。切不可把正常人际交往中一些人的戏谑语言和亲昵行为,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和不尊重。即便在工作中,也不要刻意维护所谓威信和尊严,对他人属于个人修养和方法不当范畴,且无恶意损害你形象和尊严的行为,要一笑了之,表现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。

推荐
谭老师助理:13733187876 官网www.jungle.org.cn
类别:领导艺术 |   浏览数(671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